登记数量在经历2023年的短暂回升后,于2024年再度下探,创下自1980年以来的新低。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较2023年的768.2万对减少了20.5%。这一趋势反映了适婚年龄段人口总量缩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指出,结婚登记数量的长期下降主要归因于适婚年龄段人口的减少。如果将20岁至40岁视为适婚年龄段,“00后”作为该年龄段的新生力量,其出生人数明显减少,年均出生1631万人。而“80后”则是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的产物,年均出生2213万人。因此,当前适婚年龄段呈现出“进少退多”的特点,导致适婚人口基数逐渐缩小,进而影响了结婚登记的数量。
此外,适婚年龄段性别比失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20岁至40岁的适婚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性别比为108.9。这种性别失衡使得部分男性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增加了婚姻难度。
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也在影响着年轻人的婚姻选择。近年来,晚婚和不婚现象日益普遍,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单身生活。2020年,30岁至49岁的未婚女性占该年龄段人口的4.44%,较2000年的0.66%增加了5.7倍。
此外,高房价、高彩礼以及生活压力等因素也使得许多年轻人推迟或放弃结婚计划。以上海工作的向明为例,尽管他有结婚的意愿,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九游娱乐象。他认为,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成长,而不是为了结婚而降低标准。住房问题也是他考虑结婚时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购房压力巨大。
面对结婚登记数量的持续下降,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和就业支持等手段,有效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营造尊重生育和支持生育的社会氛围。
原新建议,在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同时,还应注重塑造婚姻友好环境。例如,降低婚姻成本、抑制高彩礼、减轻买房租房负担,并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伴侣。关键在于确保这些政策措施能够真正落地,让年轻人切实受益,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
总体而言,结婚登记数量的下降不仅反映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未来的政策制定需要更加关注年轻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以促进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发展。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若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