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两位年轻企业家尤为引人注目。一位是90后青年企业家,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另一位是85后企业家、深度求索的创始人梁文锋。他们是中国年轻一代企业家的代表,这些企业凭借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游戏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不仅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也为杭州的科技创新版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新兴产业的标杆。
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游戏科学、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这些诞生于杭州的民营企业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杭州六小龙”。那么,作为山东经济龙头,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青岛,距离诞生出具有如此影响力的创新企业还有多远?
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下,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做创新文章,向技术要前景、向创新要市场。杭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创新生态,是杭州持续发展数字经济的结果,更是杭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数据统计,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比重再创新高,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7.1%,占GDP比重已达28.8%。可以说,数字经济俨然已成为杭州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的“金名片”。
追求创新是科研的“天性”,但只有让科技成果真正从“纸上”落到“地上”,才能将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有经济学家指出,培育科技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两点:其一,全力打造创新生态环境。这需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既要有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更要着重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促进企业与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携手合作,共建科创平台,协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让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不再孤军奋战。其二,不遗余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如同“从0到1”的突破,而科技成果转化则是“从1到100”的拓展。科技成果能否成功实现产业化、产品化,直接决定了其价值。
反观青岛,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家电、石化等传统产业占规上工业的60%以上。虽然在新兴产业领域有所布局,但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尽管海尔卡奥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整体数字经济占比偏低,未能形成产业链的“代谢共生”效应。在智能家电产业方面,青岛也未能成功衍生出人工智能新势力,与杭州“六小龙”在垂直领域的突破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必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深度融合,让企业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向“新”聚能,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以真实的市场需求为指引,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的结对合作模式,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自然禀赋优越、科研能力领先、产业基础良好、港口枢纽地位突出,海洋是青岛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
在青岛这片充满活力的蓝色海洋经济版图中,培育蓝色新质生产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关键。对青岛而言,雄厚的蓝色科研底蕴,无疑是其“逐梦深蓝”的信心与底气。作为山东海洋产业发展的引领者,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在此均有布局。2023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5181.3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2.9%,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5.2%,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三位。当前,山东正加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青岛也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统筹推进海洋一产、二产、三产协同发展。
近年来,青岛勇立潮头,将人工智能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两大先导产业之一,这一战略布局彰显了其紧跟行业前沿的底气与决心。经过近年来的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已初显峥嵘,不仅规模日益壮大,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截至目前,青岛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攀升至316家,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大关,成绩斐然。
在大模型领域,青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全力攻坚海洋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全市正在应用、优化和研发的海洋大模型多达25个,“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已初步搭建完成,为海洋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青岛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在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海信“星海”、赛轮“橡链云聊”等垂直大模型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25家企业成功入选全省大模型重点企业库,2024年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成绩令人瞩目。更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奇智、海尔、卡奥斯的3个大模型产品已顺利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这标志着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在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面对“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青岛蓄势待发,潜力无限。近年来,青岛在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破局之道。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标杭州,这里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透明高效政府服务著称,5年蝉联全国营商环境第一。在杭州,企业申请补贴无需应酬,融资支持精准到位,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优化营商环境这条赛道上,青岛已全面开启“加速度”。2024年6月,青岛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从企业视角出发,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发力解决当前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系统集成各级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创新成果,共7个部分、52条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值得一提的是,在强化协同共建推进机制,聚焦解决政企沟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方面,青岛市提出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平台,建好用好营商环境专家委员会、媒体观察员、体验官“三支队伍”,深化护航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等有力举措,厚植发展沃土。
如今,城市间的科技、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对创新人才的争夺。对标杭州,依托“阿里系”创业军团和高校资源,如浙江大学,杭州形成了“产学研用”闭环。通过“人才码”整合287项服务,杭州的政策设计以增强青年归属感为核心,吸引了大量青年创业者。因此,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青岛需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待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通产学研合作壁垒,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培育人才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同时,青岛也在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资本生态,引导资本投向创新领域,培育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相信在产教融合的“光合作用”下,未来青岛人才“森林”的每一片枝叶,都将擘画出“小龙式”创新式企业新图景。
是惬意,是遵义!遵义文旅宣传片上线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