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區,科技創新賦能智慧教育,為教育環境構建、育人模式創新、教育評價改革等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數字』供給;人工智能技術提昇工作效率,基於無書記員記錄的庭審系統創新,構建起金融案件智慧快審模式……堅持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瞄准數智融合發展方向,培育科創服務產業生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河西區著力打造『科技創新、產業創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新深度融合先行區』,讓科創力量花開遍野。
“今年訊飛有什麼規劃,看看在今年的業務發展規劃上,還需要我們做些什麼?”春節假期後首個工作日,河西區數據局局長崔晶一大早就帶隊走訪坐落在新八大裡的科大訊飛天津公司實地問需。
2024年,河西區攜手科大訊飛,借助其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創新應用,為河西品質化、精細化、智慧化建設添磚加瓦。“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合作,深入拓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共同推進區域數字經濟與數字社會建設。有什麼困難盡管提,我們一定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崔晶當場向企業作出承諾。
在河西區,科技創新賦能智慧教育,為教育環境構建、育人模式創新、教育評價改革等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數字”供給;人工智能技術提昇工作效率,基於無書記員記錄的庭審系統創新,構建起金融案件智慧快審模式堅持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瞄准數智融合發展方向,培育科創服務產業生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河西區著力打造“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先行區”,讓科創力量花開遍野。
“用藥交代、用藥提醒、用藥記錄、隨訪諮詢、用藥監測和不良反應上報一個平臺集成多種功能,可以提昇患者用藥安全性和治療效果,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優化患者的就醫體驗。”微醫樂問大數據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段雄介紹。該公司打造的“門診患者用藥交代信息交互平臺”,已在全國多家醫院得到應用,其中,自2020年12月落地天津市腫瘤醫院等10餘家醫院以來,已服務患者592718人,處理患者處方1502003條。
微醫樂問大數據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專注於腫瘤防治醫學發展,於2019年落戶河西區。“河西區提供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在人纔引進、落戶等方面開通了綠色通道,並給予了項目配套的資源和政策幫助,周到的服務和真金白銀的資金扶持,讓企業得以健康發展和不斷壯大。”段雄說,“目前,公司在數字健康領域與河西區合作,與天津市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等醫療機構達成合作,為患者提供在線用藥指導和實時問詢服務。此外,公司還與南開大學等高校共建了研究中心,這些都體現了河西區科創環境的優勢。”
數字浪潮洶湧澎湃,河西區努力培育科創服務生態,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潛能,讓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城區煥發出不斷湧動的生機活力。
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課堂,不僅更生動有吸引力,全過程的數據記錄分析還能提供更多參考。在天津市第四中學的英語課上,依托科大訊飛推出的智能語音評測技術,全班學生同時進行人機互動練習,系統實時反饋學生聽說水平,並針對性指導糾錯,讓學生們的興趣更濃了。
“有了這個體征檢測設備,我打開小程序就能看到母親的狀態,有異常情況還能自動給我打電話,讓我安心了不少。”趙女士一邊給記者展示小程序,一邊說道。趙女士長期在外工作,獨居在家的母親是她最大的牽掛,坐落於河西區網信大廈的天津小橙集團有限公司推出的毫米波體征監測儀為趙女士解了懮。
聚焦以“數”賦能、以“智”提質,河西區賦能新興產業打造核心競爭力,開闢出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智能化場景應用落地河西,也塑造出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讓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當前,圍繞算法、算力、算據、算用全產業鏈條,河西區構建起了以中電科技、科大訊飛、威高醫療器械等企業為代表的數字產業集群。2024年全區數字經濟企業2310家,實現營收136.24億元,同比增長11.8%。
值得一提的是,河西區正在積極融入天開園整體發展,在新八大裡地區打造2.9平方公裡的“數字島”,緊緊圍繞人工智能、數據要素、數字健康等細分賽道,采取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友引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抓好簽約落地、推動項目建設、做好企業培育。
2024年12月19日,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政府與統信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操作系統骨乾廠商,統信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現已形成完備的“2+6+N”產品與解決方案體系,覆蓋金融、黨政、民航、鐵路、運營商、醫療、教育、大型企業等多個重點領域。
“河西區區位優勢優越,有很好的政策牽引,並且有大量的正在使用統信操作系統的用戶,這些都是公司與河西區政府合作的重要原因。”統信軟件天津區域總監李鳴介紹,“公司計劃在河西區成立統信軟件天津子公司,雙方共同探索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的實際場景,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共同推動、發展信創產業,合作開展信創及數字產業人纔培養計劃,為區域內的信創產業發展提供人纔保障和認證培訓,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據悉,統信軟件將以河西區作為基點,輻射全市,服務更多的最終用戶。同時,這一合作也補足了河西區在國產操作系統方面的空白,將更好帶動河西區信創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補齊補強產業鏈條,聚力打造科創服務聚集地,在陳塘科技商務區內,一片科技人纔、高端人纔和科技產業聚集的創業熱土正在持續昇溫。
河西區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市場運作的模式,規劃建設陳塘科創園項目,項目共有4棟商務樓宇,地上總建築面積11.67萬平方米。項目先期啟動了1號樓,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為發展科創服務提供了充足載體空間。目前,由區屬國資平臺公司和鑫恩華(天津)大數據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共同運營。如今,智匯雲界、知微材料、觀薇科技、匯智星源等110餘家涉及設計研發、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企業已匯聚陳塘科創園,還有20餘家企業已達成了合作意向,准備入駐。目前,整個樓宇的入駐面積已經達到85%。
“河西區非常重視投資環境和服務質量,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在落地和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優質的服務和高效的政府響應增強了企業的歸屬感和滿意度。”鑫恩華(天津)大數據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鴻燁告訴記者,河西區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吸引了一批企業相繼入駐,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這種集聚不僅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還通過產業鏈的互補性,提高了企業間的協作效率,促進了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快速傳播。
另一邊,依托毗鄰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區位優勢,天塔科創服務區成為河西區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版圖,腦機交互、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將在此布局發展。
河西區一方面加快盤活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的藍帆大廈,將藍帆大廈打造成“人工智能和大健康”特色樓宇,目前已經引入了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院士團隊和優質科創資源,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恆瑞醫藥等團隊、企業實現入駐。另一方面,依托2.7萬平方米的天津師大八裡臺校區資源,建設天津市第七個海河實驗室,打造天津市教育裝備大廈,積極承接各方科創資源,構建“環天開”科創服務圈重要支橕節點。
從產業的榫卯對接,到資源的交流互通,再到生態的培育築造,河西區在依憑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精描細繪、實現一步一景的同時,也在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悉心勾勒自身“成長版圖”。
河西區不斷加強與北京市、河北省的合作交流,最大限度釋放地緣、環境和配套優勢,精准繪制企業圖譜,與中電科集團、中關村發展集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在京央企、院所、高校加強對接合作,2024年,共引進中化學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華榮新能源等優質京冀企業178家,市場化引進疏解功能資源在津落地項目30.8億元。
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河西區做強科創服務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如何抓住機遇,讓大項目、好項目落得下、留得住、發展得好?河西區則以切實有效的舉措給出了答案成立工作專班、充分用好市區各類支持政策、積極對接上門問需、事無巨細高效服務全心全意助力駐區企業做大做強,也贏得喜訊接踵而來。
去年,中水北方公司投資4.5億元的新科研樓建成投用,極大解決了公司目前人纔引進、人員增加遇到的辦公用房嚴重不夠的棘手難題,投入使用後可滿足公司未來5至10年用工需要,也將為公司持續開拓市場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新科研樓自2021年6月開工,得到了河西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而這些年,我們也切實感受到了河西區優越的科技創新氛圍和服務。”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於玉森說,“公司在科技課題申報、獎項評審等方面都享受了良好的政策支持,通過服務業發展等專項資金,已累計從河西區獲得數百萬元專項支持資金。河西區還擁有多家大型設計企業,並牽頭組建了北方設計聯盟,為各企業間溝通交流和創新合作提供了良好平臺。”此外,良好的教育、醫療資源,也成為河西區吸引企業的強磁場,為公司引進科技創新人纔等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政企“雙向奔赴”,激活一池春水,央企資源正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產業昇級、能級提昇的重要引擎。於玉森說:“公司將持續深耕水利水電、新能源、生態環保、建築市政、智慧水利(城市)等核心業務領域,加快形成集投資引領、規劃設計、建設運維一體化的工程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推動年營業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繼續發揮水利部直屬綜合性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優勢、人纔優勢,為河西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河西區聚資源、匯人纔、搭平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已建成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5家、工程技術中心8家、企業技術中心13家,20餘項科技成果榮獲市級以上科學技術進步獎,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已突破110億元;2024年,科學技術服務業營收、科技型企業數量、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獲批全市首批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試點單位;成立了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河西分中心,完成了全市公共數據運營產品首批交易在河西區,人纔流、資金流、信息流加速匯聚,為建設經濟強區、打造品質之城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向內生長,向外吸附,一個開放包容、近悅遠來的科創生態正在加速形成,向“新”而行、以“智”致遠,將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讓河西區看見了更加蓬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