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首次召開全國旅游發展大會,明確旅游業作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的新定位。這個新定位標志著旅游業已從傳統服務業的“配角”轉向新型動力產業的“主角”。本文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探討旅游業從傳統服務業向新型動力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機理,為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新動能提供理論支撐。
(一)場景生產力理論框架。傳統生產力理論難以解釋數字經濟時代旅游業的創新發展。場景生產力理論創新性地構建了包含五大要素的價值創造體系:生態要素(E)強調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產業生態,文化要素(C)注重文化價值轉化,科技要素(T)突出數字賦能,流量要素(F)關注市場需求,制度要素(I)重視政策保障。這五大要素通過V=Σ(E×C×T×F×I)的非線性組合產生乘數效應。
(二)場景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突破。該理論實現了三個重要突破:一是突破了傳統要素的線性思維。故宮文創通過文化+科技+流量組合實現IP價值指數級增長,印証了要素間的協同增效機制。二是提出動態適應觀點。要素權重隨時代變遷動態調整。疫情期間智慧旅游投資大幅增加,展現場景要素在應對外部沖擊時的動態調整能力。三是強調價值循環。構建場景生產-價值創造-收益反哺閉環系統。華僑城文旅綜合體項目投資回收期大幅縮短,通過收益反哺實現要素優化配置。
20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歷了四次場景革命,深刻改變了經濟運行的方式、結構和產業發展的形態與價值創造方式。四次場景革命推動旅游業向動力產業轉型,其技術范式躍遷與重構效應構成產業升級的核心邏輯。
(一)四次場景革命的技術范式演進。一是PC互聯網時代(2000-2010)。互聯網技術催生OTA平台,實現信息透明化與交易在線化。這一階段改變了傳統旅游服務的供給方式,使信息獲取和產品預訂突破了時空限制。二是移動互聯網時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代(2010-2018)。LBS技術推動場景化消費,形成人-貨-場精准匹配。這一階段的技術創新重構了旅游營銷體系,形成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消費模式。三是萬物互聯時代(2018-2023)。5G、AI與物聯網技術實現場景即時響應。這一階段的技術應用不僅提升了運營效率,更重塑了旅游管理的組織方式。四是萬物賦能時代(2023-至今)。AIGC技術推動場景革命從萬物互聯向萬物賦能跨越。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改變旅游產品的形態和服務的提供方式,創造出虛實融合的新型旅游體驗。這一階段的技術創新正在重新定義旅游業的產業邊界。
(二)場景革命的多維重構效應。一是技術效應。旅游業的數字化進程經歷了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再到協同共創的演進過程。這一演進不僅改變了技術應用方式,更深刻影響了旅游服務的價值創造邏輯。二是體驗效應。旅游消費行為呈現出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再到深度沉浸的轉變趨勢。這種轉變反映了旅游者對體驗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也推動了旅游產品形態的持續創新。三是組織效應。組織變革表現為從單一企業運營向平台化生態系統轉型。這種轉型打破了傳統的產業分工模式,構建起更加開放、協同的產業組織形態,促進了各類市場主體的融合發展。
(一)時代特征疊加。當前我國旅游業正處於深刻的變革與重構之中。隨著休閑經濟時代、數字經濟時代、體驗經濟時代、全域旅游時代和品牌消費時代的疊加到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出現了“五代疊加”的時代特征。這是時空壓縮機制推動的結果,並形成旅游產業“疊加效應”。
(二)多元業態並存。“五代疊加”的時代特征對我國旅游業發生交織影響,形成多元業態並存格局。休閑經濟催生度假需求快速增長,新興度假業態持續創新,釋放休閑消費潛力﹔數字經濟提供技術支撐,推動傳統景區加速智慧化轉型,在線旅游滲透率實現新突破﹔體驗經濟改變評價標准,游客體驗滿意度權重提升,重塑消費價值取向﹔全域旅游重構產業空間格局,區域旅游收入佔比大幅提升﹔品牌消費強化價值認同,知名旅游品牌復購率提高。這種多元業態並存格局,賦予旅游業獨特發展優勢:休閑經濟拓展市場空間,數字經濟提升運營效率,體驗經濟增強產品吸引力。疫情期間,多元業態形成風險對沖機制,促使疫后旅游業快速復蘇。
(三)時空壓縮形成機理分析。首先,技術進步的加速效應是時空壓縮的重要驅動力。新興技術的快速擴散和應用,大大縮短了旅游產業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型的時間周期,使不同發展階段的技術和業態特征在同一時空背景下並存。其次,消費需求的多元化是時空壓縮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同代際、不同群體的消費偏好差異,促使旅游供給體系必須同時滿足多樣化的需求,這種並存狀態構成了時空壓縮的市場基礎。第三,制度創新的催化作用也不容忽視。政策調整和規制變革為旅游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制度空間,使各類創新實踐能夠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涌現並相互影響。
(四)產業融合創新模式。一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造出新的產品形態。傳統文化資源通過現代技術手段獲得新的表達方式,既延續了文化傳承,又拓展了體驗維度。二是生態與產業的融合開辟了價值轉化新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創新實踐,既保護了自然環境,又創造了經濟價值。三是國內與國際的融合促進了標准對接。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吸收國際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模式。
(一)旅游工業化。通過產業融合拓展價值空間,推動傳統工業資源向文旅消費場景轉化。首鋼園高爐改造為冬奧場館,實現了工業遺產活化。
(二)旅游數字化。數字化轉型提升服務效率,打破物理空間限制,形成虛擬體驗-實體消費雙輪驅動。故宮VR技術擴展文物展示維度,構建了數字孿生場景。
(三)旅游城鎮化。注重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有機統一,構建景城一體、主客共享的新型城鎮化范式。烏鎮景區+社區模式實現居民年收入大幅增加,促進了產城融合。
(四) 旅游生態化。強調保護優先,探索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新方式。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五)旅游服務化。服務升級從單一產品供給轉向全生命周期服務,增強用戶黏性。阿那亞社區構建社群經濟,大幅提升復購率,形成服務-體驗-情感價值鏈條。
(六)旅游國際化。通過制度創新拓展發展空間,推動旅游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海南自貿港政策吸引免稅店入駐,促進了跨境旅游雙向開放。
場景創新不僅重構了旅游業的價值創造邏輯,推動旅游業自身發展,更在宏觀經濟層面形成動力機制,通過跨產業輻射效應,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一)投資模式創新機制。旅游業積極探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索“文創引領、科技賦能、輕資產運營”投資模式和政府+平台+社會資本PPP模式,緩解了資金壓力,激發了社會資本活力。旅游裝備制造、智慧旅游、低空旅游等新興領域的資本流向反映旅游業升級方向,推動新興領域快速發展。
(二)消費升級機制。消費升級驅動旅游產業提質增效,催生定制化、高端化、體驗化產品創新,體驗型消費佔比大幅提升。旅游業對GDP綜合貢獻度和帶動就業人數在全國的佔比均很高,旅游業乘數效應凸顯旅游業的基礎性與帶動性作用。
(三)動力補位機制。近年來,在內外需結構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倒逼我國加速構建“國內大循環”。隨著房地產業拉動模式動力不足,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越來越突出,旅游業迎來我國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東風。旅游業憑借其綜合性強、關聯度大和開放度高的特征,已成為我國擴內需、促消費領域中增長最快、熱點最多、潛力最大的產業之一,我國旅游消費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文旅投資增速和旅游業就業乘數效應等主要指標遠高於房地產業。旅游業通過場景創新在擴投資、促消費和穩就業等方面發揮了動力補位的重要作用。
(一)要素配置優化。建立文旅要素交易平台,推動數據確權與市場化流通,培育數字資產交易市場,打破資源壁壘,促進要素高效流動與價值實現。大力實施旅游場景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構建高校+企業+政府協同培養機制,重點培養元宇宙運營、低空旅游等復合型人才。
(二)創新環境營造。設立國家級旅游場景創新實驗室,在旅游業開展場景創新試點,為技術應用場景創新提供試驗田,探索5G+AI+文旅融合模式,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建立沙盒監管機制,對虛擬旅游、低空旅游、郵輪旅游、房車旅游等新業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
(三)保障體系構建。構建跨部門場景創新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數據共享、標准互認等問題,打破行政壁壘,形成旅游場景創新政策合力。開發旅游場景創新指數,將場景豐富度、技術滲透率等納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以此引導旅游產業發展方向,提升旅游業發展質量。
綜上所述,本文基於場景生產力理論,構建理論-特征-路徑-機制-對策的分析框架,對我國旅游業從傳統服務業向新型動力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機理進行了系統探討。研究發現,在場景革命和時空壓縮背景下,四次場景革命重構要素配置,我國旅游業呈現五代疊加的發展特征,並通過六化協同的創新路徑實現價值創造。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房地產業“失速”的背景下,旅游業發揮了動力補位作用。這種發展路徑,運用場景思維、場景邏輯和場景方法,將旅游業視為動態演進的復雜系統,其核心在於通過場景創新推動旅游業成為新型動力產業,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 陳獻春,作者系亞洲青年領袖論壇首席專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