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上发布的《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已达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科幻产业成为满足人们日常审美需求与文化消费的重要助力。发展科幻产业不仅能够培育“文化科技的原创力”,也能呈现“文化科技的想象力”,催发现实中的“文化科技的生命力”,并有望进一步赋能新质生产力。
近日,《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在中国科幻大会上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科幻产业已迈入“千亿”时代。从2016年的百亿元营收,发展至如今的破千亿元,科幻产业的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业态不断丰富。科幻产业的生动实践为文化与科技融合这一时代命题赋予了新的意涵。
文化与科技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力量,其生发与革新的过程本身即包含着两者不断融合与更新的路径。无论是从助力文化发展的视角出发,还是从科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技升维的角度出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观点均指向科技快速革新背景下,文化需要驶上技术快车道,科技需要文化美学浸润,两者深层次联结的必要性。科幻恰好能够形成这样的连接点,搭建文化与科技交汇的桥梁。
科幻产业的范围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领域,涉及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等。同时,在政策指引下,科幻产业也正在与未来技术、未来产业领域逐步交融,激发出科技创新的力量。
从创意生产角度看,科幻产业的源头是科幻文本,科幻文本的核心是科幻思维与想象。科幻文本的创作是在科技想象与文化想象的结合中形成了科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其中,科学性指科幻对于科学精神的追求与逻辑思维的关注,文化性则指科幻通常包含对科技的异化作用等人文话题的思辨以及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假想。科幻产业的实践过程,正是将科幻创意所包含的文化与科技要素进一步“深加工”,创造出带有科幻概念、科幻色彩的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从而实现科幻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从要素集聚的角度看,科幻产业能够汇聚创意及技术资源。特别是在数字时代,科幻产业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装备等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了科技、创意、艺术、资本等不同资源的集聚,这些技术也进一步推动科幻产业逐步迈向“智能化”“沉浸式”“场景化”发展趋势,扩增了新兴消费方式,形成了科幻产业的“外延式”发展。在一些地方实践中,科幻产业甚至成为促进地方科技能级提升的重要催化剂。北京市《石景山区促进科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要发挥科幻探索性和前沿技术增量器作用,瞄准高端、智能产业方向,充分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关键领域。《成都市科幻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提出要发展科幻概念未来产业领域,主要包含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脑科学与脑机、未来交通、卫星网络、量子科技、基因与细胞技术、合成生物等相关装备制造产业。在两个城市的实践探索中,科幻在激发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跨领域协作交叉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凸显。
助推科幻产业进一步实现“内涵式”与“外延式”升级,对于促进新时代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具有创新性意义。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个高度追求集成创新、应用创新的领域。而科幻产业不仅拥有一般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形态特征,而且具备了其他产业所缺乏的“技术想象力”特质。“技术想象力”所带来的并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动能,它也能哺育文化消费端,为产品与服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务增添“想象力消费”的吸引力。
可见,科幻产业为前沿科技、创新艺术、想象力、文化创意的互相融合提供了“反应仓”。发展科幻产业,可以通过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回应科技增量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并满足科技产业呼唤创新动能及文化吸引力的切实需要。应释放科幻想象力,促进创意层面的文化与科技融合。鼓励创作反映时代变化与面向未来的科幻文本,推动更多兼具技术想象力与文化想象力的优质作品走进大众的视野。同时,应进一步开拓“科幻+”的应用场景,推动“科幻+”与新的文化产品、科学技术、传播媒介相结合,形成文化与科技资源的汇聚与融合,推出更加多元的科幻产品与服务,丰富消费者的体验感,助推文化与科技的传播。还应充分提升科幻产业中的“科创”与“文创”含量,推进文化生产方式与科技生产方式的融合、文化消费市场与科技消费市场的融合,在科幻产业业态层面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科幻作为科技与文化想象力化学反应的产物,是催生创新文化、富有未来性和探索性的前沿领域。科幻产业则是以科技和创意为主要驱动力的产业形态。发展科幻产业不仅能够培育“文化科技的原创力”,也能呈现“文化科技的想象力”,催发现实中的“文化科技的生命力”,并有望进一步赋能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