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針引線、上下翻飛,一幅精巧秀麗的綠水青山圖在綢緞上漸露雛形。位於蘇州的中國刺繡藝術館內,蘇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精湛繡藝看得遊客們屏息凝神,爭相參與蘇繡非遺體驗活動。
“隨著文旅産業的蓬勃發展,非遺與旅遊融合的趨勢日益顯著。以蘇繡為例,與旅遊相結合後,既提升了當地旅遊的吸引力,也讓蘇繡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研究所藝術總監姚建萍感慨地説。
常年深耕于非遺傳承與發展領域,蘇繡的新發展、新變化令姚建萍感到欣慰,也令她更為關注非遺與旅遊融合過程中的問題。在非遺工坊和旅遊景區實地調研時,她留意到,不少旅遊商品打著“非遺”的旗號,實際上卻是機械化生産的工業品,不僅未能展現非遺的獨特魅力,更影響到非遺的發展和人們的旅遊體驗。
為了推動非遺和旅遊的良性互動,2024年全國人代會期間,姚建萍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加強非遺與旅遊融合標準化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的建議,從加強非遺與旅遊融合標準化工作的組織管理、制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標識在旅遊業中的使用標準、規範非遺與旅遊融合的程式與過程、確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相關利益主體的保護責任及其行為規範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這份建議被全國人大常委會列為重點督辦建議,交由文化和旅遊部獨辦,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具體承辦。收到建議後,非遺司高度重視,認真研究代表建議,制定了重點督辦建議辦理方案。2024年9月,非遺司組成調研組專程赴蘇州開展調研,與姚建萍代表當面溝通,並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代表建議和意見。
“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以及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的相關負責同志都來了。他們同我面對面座談交流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令我深受感動。”姚建萍説,“這讓我切實感受到自己的建議得到重視,也看到了有關部門積極務實的工作態度,激勵我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履職工作中。”
座談會後,文化和旅遊部積極推進非遺領域標準化建設,正在研究制定全國非遺館建設標準、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標準,推動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旅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換屆過程中增加了非遺領域專家,委託中國非遺保護中心開展非遺標識管理規範調研,將修訂非遺標識管理辦法、加強非遺領域智慧財産權保護納入了2025年度工作要點。
與姚建萍一樣關注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不在少數。據統計,2024年,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承辦與非遺相關的全國人大建議共77件,其中主辦46件。
“代表們的建議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願呼聲,凝聚了各方面的關心重視和智慧心血,是對國家機關更好履職盡責、服務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非遺司把代表建議當作‘智囊庫’,認真對待每一件建議辦理工作。”非遺司有關負責同志説。
據介紹,代表們普遍關注當下非遺與旅遊、科技的融合,非遺司把深化“非遺+”“+非遺”的跨界融合,推動非遺與旅遊、科技融合列入了2025年度工作要點,今年將開展非遺傳播數字提升行動,以新技術賦能非遺傳承,推動非遺的當代表達和時尚傳播。
有關報告顯示,2024年,文化和旅遊部共承辦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代表建議450件,其中主辦(獨辦、分辦)187件、協辦186件、參閱77件。文化和旅遊部共與代表溝通聯繫千余人次,取得明顯成效。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實現了“溝通率、按時答覆率、滿意率”三個100%。(徐壯、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