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層走訪調研中發現,旅遊市場對刺繡開發存在盲目性、缺乏深度融合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研究所藝術總監姚建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身為中國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她已在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深耕40餘年。
在聯合南京師範大學紫金非遺管理與品牌傳播研究中心的共同調研中,姚建萍走訪了各地的刺繡工坊和其他非遺工作室,了解到一些非遺從業者將作品轉化為旅遊産品時遇到的困難,比如産品設計難以契合遊客需求、銷售渠道有限等。
“我還走進熱門旅遊景區,觀察非遺産品在旅遊場景中的展示方式和遊客反饋,收集遊客對刺繡旅遊産品價格、品質、文化內涵表達等方面的意見。”帶著一手資料和深入思考,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姚建萍提出關於加強非遺與旅遊融合標準化的建議。
她提出,建立涵蓋刺繡等各類非遺領域專家的專家庫,讓非遺專家為融合標準制定提供專業支撐;建議重新修訂非遺標識管理辦法,明確非遺産品使用非遺標識的標準,避免假冒偽劣非遺産品充斥市場;倡導出臺融合發展標準化管理規範,規範非遺項目進入旅遊景區或建立體驗基地的流程等。
這份代表建議被納入202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重點督辦建議,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具體承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代表工委”)近日公佈的一批高品質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典型案例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文化和旅遊部積極推進重點督辦建議落地見效”成為其中一例。
代表工委相關負責人在點評這一案例的典型意義時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來自多個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從加強非遺與旅遊融合標準化、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設立非遺系統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重大試點項目、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多個角度提出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意見建議,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為推動有關工作提供了支援。
文化和旅遊部制定了重點督辦建議辦理方案,與姚建萍代表溝通,進一步聽取代表意見。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李曉松介紹説,經徵求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資源開發司的意見,2024年9月,文化和旅遊部組成調研組專程赴蘇州開展調研,與姚建萍代表當面溝通,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
“會後,我們積極推進非遺領域標準化建設,正在研究制定全國非遺館建設標準、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標準,推動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委員會、全國旅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換屆過程中增加了非遺領域專家,委託中國非遺保護中心開展非遺標識管理規範調研,將修訂非遺標識管理辦法、加強非遺領域智慧財産權保護納入了2025年工作要點。”李曉松説。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高度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提出了多件建議。2024年,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承辦與非遺相關的人大建議共77件,其中主辦46件。
“代表建議已成為我們的‘智囊庫’。”李曉松舉例説,針對代表提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就業與非遺保護融合的建議》,文化和旅遊部充分發揮以傳統工藝類為主的非遺在帶動城鄉就業、促進增收方面的獨特優勢。截至目前,全國共設立非遺工坊9100余家,其中2400余家位於脫貧地區,涉及581個脫貧縣和1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援將非遺工坊與當地助殘扶困相結合,鼓勵身體條件允許的殘疾人在非遺傳承人帶領下,參加非遺工坊就業以自食其力,推動非遺工坊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與此同時,代表建議也成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掃描器”,用以對照檢視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努力補齊短板,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圍繞巴莫曲布嫫等代表提出的《關於在雲南設立“非遺系統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重大試點項目”的建議》,2024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組織專題調研組,邀請巴莫曲布嫫等代表參加,赴雲南開展實地調研,對試點項目必要性、可行性進行研究論證,在論證通過後委託雲南省文旅廳研究制定了非遺系統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工作方案,啟動了試點工作。同時,委託雲南省非遺保護中心針對“非遺系統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開展課題研究。
據介紹,文化和旅遊部建立建議轉化利用制度,對代表們提出的有益建議進行研究吸納和轉化利用。代表們提出的《關於科技賦能傳統文化,促進非遺創新發展的建議》等,普遍關注當下非遺與旅遊、科技的融合,非遺司高度重視,將深化“非遺+”“+非遺”的跨界融合,推動非遺與旅遊、科技融合列入了2025年度工作要點。